[儋州故事/人物]东坡居儋故事(一)(配组图)

发表时间:2017-05-03 10:26来源:儋州市人民政府网

本期核心提示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徒,一个工程师,一个皇帝的秘书,厚道的法官,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苏东坡都是居于中国文化顶端的一代伟人。东坡居儋三年,在儋州兴办学校、移风易俗、促进民族团结、传播中原文化,同时,他在儋州心系百姓,慈悲为怀,为百姓排忧解难,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至今还在流传的精彩故事。本期和下期,“儋州故事”栏目向你讲述《东坡居儋故事》,从这些温暖而又遥远的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年迈东坡的艰辛,感受到苏东坡在逆境中的随遇而安,在困难面前的豁达乐观。同时,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苏东坡对儋州人民的深情厚意和儋州人民对苏东坡的包容、接纳、友好。

载酒堂中的苏东坡(中)、黎子云(左)塑像

筹建载酒堂

        这些天,儋州的教育状况一直萦绕在苏东坡心头,闷闷不乐,坐卧不安。
        军使张中看出苏东坡心事,特来邀他去访黎子云,聊天遣愁。
        黎子云家在城东,环境清幽,林木水竹蓊郁,居临大池,游鱼在
水中穿梭。苏东坡看到这般美景,心中忧愁已减少一半。
        大家临池而坐,品茶谈诗,气氛热烈。
        苏东坡提起不久前游城东学舍之所见所闻。大家就办学堂之事展开热烈的讨论。
        王霄说:“我们办一个学堂作为以文会友之所。”
        符林说:“请苏先生主讲中原文化,教化儋州。”
        张中马上表态:“我同意!”
        黎子云接着说:“我家地广,环境优雅,学堂就办在这里,如何?”
        大家立即表示赞同,并决定办学堂的经费以集资的方法解决。
        大家说出了东坡的心里话,东坡当即高兴地同意这样做,并解衣带头醵钱。
        讨论学堂名时,苏东坡说:“《汉书·杨雄传》有‘载酒问字’之典故,我看就叫‘载酒堂’吧。”
        黎子云连忙说:“这个堂名典雅,有出处,很好!”
        大家连声附和赞同。
        筹建载酒堂之事,很快传遍儋州城。百姓闻讯,有的捐钱,有的送木,有的献茅……建屋所用的材料很快就齐备。
        元符元年(1098年),载酒堂在黎子云旧居落成。这是南荒的一件文化盛事。从此,苏东坡在此设帐教徒。他自编讲义,把《书传》、《论语说》、《易传》等三部著作作为教材讲授,“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使儋州盛开文明之花。东坡北归后的第九年,儋州人符确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

栖身桄榔庵

位于中和镇南郊的桄榔庵旧址

        苏东坡来到儋州,幸好得到军使张中的照顾,派兵士修理伦江(即北门江)驿的官舍给东坡父子居住。苏东坡在官舍里开始了贬谪生活。
        苏东坡的政敌并不因他被贬蛮荒之地而罢休。湖南路提举常平官董必视察广南西路(当时广南西路辖区为广西和广东的雷州)。当他走到雷州(当时昌化军、雷州都属广南西路管辖),听说东坡仍住官舍,就大发雷霆。为了讨好宰相章惇,他要亲自过海严加查办。幸得副手彭子明再三劝说,他才派手下官员恶狠狠地把东坡父子赶出官舍。
        苏东坡无地可居,偃思于桄榔林中,过着凄惨的生活。当地人黎子云兄弟、王霄等闻讯赶去,对朝廷这样的迫害东坡十分气愤。大家商量,决定为东坡父子盖房栖身。
        苏东坡谪居儋州,尽卖酒器以供衣食。他把剩余的钱买地后,身上已无分文。儋州人十分同情东坡的遭遇。在黎子云的带领下,十几个学生(其中有潮州来的王介石)齐动手,伐竹,割茅,搭架,铺草,两三天工夫,茅屋便盖成。苏东坡看着新盖的茅屋非常高兴,摘叶书铭:桄榔庵。
        苏东坡兴奋不已,奋笔疾书《桄榔庵铭并叙》和《新居》诗,抒发心中的情怀。
        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
        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
        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
        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
        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
        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
        南荒夜晚,酷暑还未消,苏东坡想起近日变化难以入眠。他想起儋州的黎民百姓的关照,应该好好把中原文化传授给他们。他想起无端受害的军使张中,心里有难以补救的伤痛。而对那个为虎作伥的董必,他轻蔑一笑。他提笔写一篇《寓言》《广利王召》,用“鳖”与“必”的谐音,讽刺董必。“到处被鳖相公撕坏”,把势利小人董必臭骂一通,也喻示自己的仕途道路彻底破灭。
东坡虽然有了新居,但条件仍不佳。夏秋之交,屋里潮湿,物品皆腐坏,到处爬满白蚂蚁,也有蝮蛇鬼怪在此进进出出,玩耍嬉戏。尽管如此,东坡终于有了自己的“家”栖身。

劝   和

        黎子明之子离家出走的消息很快在村子里传开,引起村人的关注。
        原来,黎子明之子受不了继母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当面与继母顶撞起来。继母认为儿子没有给她面子,恼羞成怒,训斥儿子。儿子认为继母强词夺理,恶语伤人,而老父却无能为力,为他说句公道话,任凭继母胡作非为。儿子对这个家庭失去了信心,一怒之下离家出走。
        黎子明已风烛残年,大儿子一走,剩下的孩子年幼,尚无劳动力,几个月来,农活没人干,家庭困难立即显现出来。村里对此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天,东坡到村里谈农事,听到此事,心烦意乱。东坡想,继母嘴多,对儿子教育不得法,固然不对,但儿子因此而出走,不顾家庭,造成老父伤感,家庭生活困难,也是不孝的表现呀。东坡一生信奉儒家学说,主张和为贵。家庭争争吵吵,不和睦,像什么话呢?东坡回到桄榔庵,想着这些,一夜难眠。
        他不顾劳累,第二天又到村里深入了解,听说黎子明夫妇和儿子都有了悔意,但有碍于面子,找不到一个适合的条件重新和好。东坡得到这个信息,十分高兴,脸上的愁容马上烟消云散。他想起《左传》关于颖孝叔“掘地及泉,遂而相见”的办法,使郑庄公和他的母亲恢复母子关系的故事,自言自语,这次我得权当一回颖孝叔了。
        东坡在别人的带领下找到黎子明之子,还未等东坡开口,黎子明之子早知东坡的来意,惭愧地低下头。东坡心明黎子明之子出走后的内疚。东坡不再多说什么,拉着黎子明之子的手说:“回家吧,家和万事兴。”
        黎子明之子对东坡的关心很感动,说:“先生的关爱,我永世难忘。”
        东坡关切地说:“你家父母正等着你回家呢!”
        第二天,东坡携带买好的羊和酒,高高兴兴地送黎子明之子回家。
        黎子明夫妇见到儿子终于回来了,又遇上东坡这样的好心人,激动得流下泪水,拉着东坡的手,再三道谢。
        村里大人小孩闻讯赶来,交头接耳称赞东坡对南荒百姓的关爱。
        东坡看到这个家庭破镜重圆,心头的一块大石终于落下,心中涌起兴奋的波澜……

救死扶伤

        宋时,儋州缺医少药,黎民百姓长期受到疾病的严重威胁。更有甚者,当地黎族同胞,患病不服药,以巫为医。
        苏东坡谪居儋州了解此情,非常痛心,难过。
        苏东坡懂医学,特别是在医药、气功和养生方面造诣颇深,后人把他开出的药方收入《苏沈良方》。
        苏东坡一生遵循儒家“仁政爱民”的宗旨,关心百姓疾苦。在他的劝导下,当地百姓渐渐重视以药治病,他也喜欢把自己珍藏的秘方传授百姓。桄榔庵简直成了他在儋州开设的诊所。他以亲身的经历传授治病药方。
        他在《海漆录》中说:“吾久苦小便白胶,近又大腑滑,百药不差。取倒粘子嫩叶酒蒸之,焙燥为末,以酢糊丸,日吞数丸,二腑皆平复。”“倒粘子”为海南丘陵地带常生植物,随便可采到。这是一副治疗肠胃病的“奇药”。许多人服用此药,疾病很快痊愈。
        一天,东坡正在桄榔庵为民看病,黎先觉匆匆赶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苏先生,不好了,我家一位亲戚被打伤,已昏迷。”
        东坡心如火焚,立即与黎先觉赶去。伤者躺在床上,不能言,不能吃,只有鼻中喘出一丝气。众人焦急,等待东坡救治。
        东坡观察伤者伤情后,满有把握地说:“不必担心,我有祖传一秘方,服用便可痊愈。”
        家人非常高兴,庆幸遇上贵人。
        东坡先用接骨丹治疗,伤者便可开口说话;接着用南岳活血丹治疗,伤者拉出少量黑血,就能吃饭,但还不能转动;最后用地黄并叶捣烂,给伤者服用,取出血块升余,伤者便能行走。
        东坡治愈黎先觉亲戚的事不胫而走,儋州的黎民百姓夸奖苏东坡真是好人。
        东坡救了一条人命,为百姓做了一件实事,对自己也是一种慰藉。在儋州,大至病危,小至齿痛,他也不厌其烦地医治。在朝廷无法施展才华,为百姓办点实事,东坡也心安理得了。

凿东坡井

依然清冽甘甜的东坡井

        儋州州城有一口东坡井。
        东坡居儋期间,深感百井皆咸,而百姓多饮沟渠浊水,常生病。一天,黎子云、王霄、符林来访东坡。大家坐定,东坡以北门江水沏茶。
        这沏茶之水是东坡夜里从北门江取来的。“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月夜到江边汲江煎茶,自有东坡的乐趣,但要走好长的路程去取水也是件很麻烦的事。
        黎子云联想到东坡的《汲江煎茶》诗便说:“先生住在这里汲水多不方便。”
        东坡说:“苦于百井皆咸呀!”
        王霄欲语,东坡接着说:“我正打算在天庆观内挖一口水井呢。”
        王霄接着说:“这正合我们心意,我们来帮忙。”
        符林说:“好呀,我们一齐动手!”
        第二天,东坡率领诸生动手挖井,挖泥声、搬泥声、砌石声,打破了天庆观的沉寂。花了几天工夫,水井挖成,清冽的泉水涓涓涌出。
        水井竣工那天,黎子云、王霄、符林等当地文人聚会祝贺,即兴赋诗。天庆观从来没有这样欢乐。因东坡在此初凿得一石,状如龟,便把水井叫“龟泉”。
        此井挖成,每天都有村姑到这里挑水,天庆观从此热闹起来。百姓高兴地饮上清洁的井水,疾病也减少了。
        此井给东坡带来的是另一番情趣:清晨,红日东升,东坡到井边取水,煮饭、酿酒、泡茶;半夜,明月当空,没有人跟东坡同行,他在井边静立,吸清爽的空气,听丛林的鸟鸣,吞下口中津液,仿佛神仙般的快乐……
        百姓感激东坡挖此井,后来便把“龟泉”改名为“东坡井”。

访黎子云

坡仙笠屐图

        东坡谪居儋州,与黎民百姓亲密无间。他入乡随俗,经常到黎民百姓家作客,或采风,或聊天,或论诗。
        一天,东坡顶着晌午火辣辣的太阳去访黎子云,请教农事。东坡是子云家的常客,往来密切。一次,子云向东坡索取墨宝,东坡说,醉后才能作大草,今已断酒,只能从数百幅中挑选一二幅赠送。又有一次,东坡为子云的千字文题字,“以颂黎侯之遗爱”。子云非常感激东坡的友谊。当见到东坡来访,十分高兴。
        东坡坐定,便开门见山地说:“此次来只为请教先生农事。”
        子云哈哈地笑起来,说:“先生别客气,尽管说。”
        东坡刚种下白菜,向子云求教一些管理知识。
        子云告诉东坡白菜刚种下不宜施肥过多,浇水也要适量。东坡受益匪浅,又谈到海南的沾稻。子云告诉东坡,海南的沾稻一般都轮作。东坡听罢,感到很惊讶——儋州人当时已掌握农作物轮作的先进经验也是件鲜新事呢。后来东坡根据此次交谈写成《马眼糯说》:“黎子云言,‘海南秫稻,率三五岁一变。’顷岁儋人最重铁脚糯,今岁乃变马眼糯。”
        东坡与子云谈得很投入。不过,天色已晚,东坡告辞子云。然而,天公不作美,竟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子云担心乡间道路坎坷不平,泥泞难走,劝他过夜,东坡不肯,执意要走。子云便借竹笠和木屐给他。
        东坡走在回家路上,趁着几分酒意,吟诵起诗来: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东坡头戴竹笠,脚穿木屐,冒雨蹒跚行走。东坡一副农人打扮引来村人的好奇。
        “苏先生,您真像我们儋州人。”一群妇女嘻嘻哈哈地说。
        “我本来就是儋州人嘛!”东坡看看自己的模样,风趣地说。
        东坡的逗趣引来一片笑声。
        儿童们口吹葱叶,跟着东坡走。大家不时吱吱喳喳地争辩,说东坡像自己的爷爷。
        东坡听了,心里乐开花。
        这时,路边的村犬看着热闹的人群,也“汪汪”叫起来。
        东坡见状,非常快乐,自言自语:“笑也怪,吠也怪,东坡有何怪呢?!”
        此刻,东坡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生活的窘迫,跟妇女和儿童同乐。他在逆境中潇洒出尘的精神风貌,让人们觉察不出他是一个被贬之臣。他趁着几分酒意,快乐地吟唱:
        野径行行遇小童,黎音笑语说坡翁。
        东行策杖寻黎老,打狗惊鸡似病疯。
        后人据此,画作《坡仙笠屐图》。从此,东坡的“笠屐韵事”传播四方。(韩国强/文   何文新/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