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故事·历史] 星火燎原续新篇 ——走进儋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泊潮村(配组图)发表时间:2023-09-22 15:42来源:儋州市融媒体中心 黄金容烈士纪念碑。 儋州融媒全媒体记者 何万常 摄 革命老区泊潮村全貌。吴文生 摄 儋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泊潮党支部旧址。资料图 光村镇泊潮(社区)居委会,一个临海而居的小渔村,是儋临两市县海岸居民往来的咽喉之地,1926年,儋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泊潮村党支部成立。泊潮村党支部在大革命时期,领导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在土地革命时期,组织农民协会打土豪,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参与推翻国民党儋县政府,建立红色政权;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动人民群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筹集武器枪支,抗击日本侵略者;在解放战争时期,领导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发动青年参军参政参战,为解放海南作出了重要贡献。建党百年来,泊潮村党支部带领村民跟党走、感党恩,用勤劳和智慧建设家乡、改变家乡,把泊潮建成了风光绮丽、生活富足的美丽渔村。今天,我们带你走进泊潮,一起重温那段峥嵘岁月,一起感受泊潮的百年变化。 1925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前清翰林(捐)、泊潮新村黄光朝的儿子黄金容肩负着历史使命,从广州回到村里,从此在风雨如磐的海南岛西部一个叫做“后水湾”(当地人叫“梳湾”)畔的地方,点燃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堆“篝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两年之后,篝火在儋州蔓延成熊熊大火,一度舔抵国民党儋县县政府所在地的新州城。1927年10月,由中国共产党儋县县委领导的儋、临两县近千人讨逆革命军攻占儋县县城,成立儋县临时革命政府。虽然临时革命政府只有短短的十五天,却是琼崖革命史上武装夺取政权的最早尝试。 革命老区光辉史 A 革命种子 在这里生根发芽 打开海南岛地图,岛西海岸线上,光村圩至泊潮村,像一个人的小腿。而那个小半岛,则像这条小腿的脚板踏进港湾里,泊潮新村老村就座落在“脚板”上,村里住着七百多户人家,另有近两百户干部职工家庭撒落在外。这里,是儋州、临高两市县海岸带居民往来的咽喉之地。 泊潮村由新、老两村组成,座落在北部湾儋州海岸线最东段的一个小半岛上,毗邻临高县新盈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泊潮村150户人家,主要从事浅海捕捞。少数人家有运输船,他们将本地的竹篾等土特产运往北海、湛江、海口等埠头,又从这些埠头运回砖瓦和锅碗瓢盆等陶瓷器件、日杂百货。全村以出海捕鱼为业,男女全部投入采海作业,男人日忙夜忙于出海捕鱼,而女人则捻麻拧绳,补织渔网,贩鱼买米,支援男人并管理家庭事务。 黄金容是当时泊潮村独一无二的大学生,他就读于广州政法大学,在校期间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很大影响,于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就参加了著名的“六三三”广州沙面反帝国的大游行示威,深刻认识到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926年4月,黄金容作为中共广东农运特派员,回到泊潮领导国民革命。平地一声惊雷,从此儋县、临高地区反压迫、求解放的革命武装斗争风起云涌。这是马列主义首次在儋县传播。1926年,儋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泊潮村成立。 入夏时节,顺着村道,记者来到“黄金容烈士纪念碑”前,这里庄严肃穆,碑体是花岗岩,碑的最顶端是一颗金灿灿的五角星,蓝天白云下,阳光照耀,闪烁着光芒。在泊潮村的村子内,至今还保存着中共儋县县委成立的旧址以及黄金容故居和被授予“革命烈士”的牌匾,依稀还能看到当年的情景。 1927年10月,为贯彻中共琼崖特委举行全琼总暴动、武装夺权的决定,儋、临两县一千多名农军在黄金容总指挥的带领下,从泊潮出发,直取60里外的儋州县城,并成立儋县临时革命政府,新生的革命政权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天,却震动了整个海南岛。 1937年“七七事变”后,伴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革命斗争形势愈发严峻。1938年春,儋县县委举办了党员训练班,黄金容参加了训练班工作。训练班以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以及全民抗战、持久抗战方针武装党员骨干。训练结束后,黄金容又和其他战友分头到各区乡进行扩军工作。同年9月,县委成立了武装委员会。 1938年12月,为实现琼崖国共两党联合抗日,黄金容等人带领150多名儋县红军奔赴琼山直接参加改编,这就是颇具历史意义的琼崖工农红军云龙改编。而黄金容带领的儋县红军武装力量占改编后整个抗日独立队一半以上。 1939年2月,日军入侵海南。光村地区进步青年举起抗日旗帜,建立了三支抗日游击队。为统一领导三支抗日游击队,时任儋县县委书记的黄金容亲自与各游击队领导人协商,最终达成协议,成立光村地区军事经济委员会,黄金容担任主任委员。 1940年4月上旬,黄金容等20多名干部、战士及军械人员,背负中共琼崖特委组建琼总第六大队的使命前往光村地区。在行经抱舍墟郊外时遭遇日军,在战斗中的黄金容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8岁。 B 组建先遣队 引领解放军渡海作战 1949年冬,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十万大军溃退海南岛。他们在海南西北部的海岸上修筑碉堡,挖掘战壕,地上大炮、天上飞机、海上舰艇,编织成了立体、严密的“伯陵防线”。 为了配合大军南下解放海南岛,琼纵司令部决定派出一支先遣队渡海北上,然后由他们引领大军登陆琼岛。这就要求先遣队队员不仅人人要会水性、会驾船,还必须掌握和熟悉海南沿海的水深和潮汐交替时间以及港口、海滩和礁石分布等情况。 要从整个琼崖纵队中抽调人员组建这样一支队伍,时间是来不及的,必须在渔村中寻找,由渔民组建。而且必须是群众基础厚实、政治可靠、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琼崖纵队司令员冯白驹将整个海南沿海的老区村庄过筛了一遍后,摇摇头,陷入了沉思。突然地,他想起了什么似的,快步走到地图前,用手在海南岛西北角上一指,说:“就是这里!” 一天之后,琼纵司令部侦察科长郭壮强,在儋县团委书记蒲臻的配合下,躲过国民党驻军的哨兵,乘夜潜入泊潮村,找到了光村乡党总支委员林帝眷和泊潮老村党支部书记符石茂,向他们传达了冯白驹司令的决定,命令他们必须在十天内,组织一支二十至三十人的先遣队伍,渡海北上。 郭壮强带来的消息和任务,使林帝眷和符石茂既高兴又担忧。要知道这时节,泊潮正驻扎一个连的国民党兵。为了避难,一村的群众都“走兵”到了对岸临高县新盈镇的头东、和贵、片石和半田等一带村庄。兵荒马乱的,到哪里去找人? 林帝眷和符石茂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这事要放在平时,问题不大。泊潮是个渔村,要找既可靠又会驾船、会水性的人并不难,难就难在那些逃难在外的青壮年,一个个上有老,下有小,这个时候都离不开他们,都需要他们的照顾。然而叫苦归叫苦,林帝眷和符石茂这两位在风雨中闯荡多年经过淬火的1937年党员,深知这次行动无论对琼崖纵队,还是海南的解放,都是头等大事。经过一番策划,他们定下了一条原则:由党员带头,自愿报名,适当挑选。事不宜迟,当夜,他们一行——郭壮强、蒲臻、林帝眷和符石茂钻过密不透风的由灌木和仙人掌构成的屏障来到海滩,由一位留在村里观察敌情的老渔民,摇着小舢板,借着夜色的掩护,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对岸,林帝眷和符石茂马不停蹄,一个村一个村地寻找渡海对象,发动群众,秘密开展组织先遣队的工作。 C 碧海丹心 谱写解放海南岛赞歌 渡海的日子眼看就要到了,上级突然来了一道命令,决定将渡海的出发地点由九十里外的白马井镇寨基村,改为就近的泊潮村。 此时的泊潮村,依然驻扎着一个连的国民党军队。村的南端,即梳湾口儋州一侧的车捩咀,有着国民党军队新修建的两座碉堡;村的北端,即梳湾口临高一侧的头咀村至新盈镇,三里路长的海岸线上,十几座碉堡错落摆开,枪眼不是对着泊潮就是对着大海;村的西端,就是开阔的海面,敌人的舰艇日夜巡逻。如此绵密的防守,甭说一艘船,就是一只鸟,也休想从梳湾——如今叫“后水湾”的地方飞过。把渡海出发地点改为泊潮,说白了,就是从敌人的眼皮底下毫无遮拦地穿过,稍有不慎,暴露了目标,整个先遣队覆灭只是顷刻间的事。 可这一切困难,难不倒英勇不屈的泊潮儿女。一个浪急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支组建不到十天的全副武装的先遣队,从东田村山鸡坡出发,悄悄摸下泊潮,坐上等在岸边的小船,在夜色的掩护下,穿过梳湾,驶到开阔的邻昌岛背面,换乘早已停泊在那里的从头咀村买来的渔船。刚要起锚扬帆,岸上,从苏村方向传来炒豆般的枪声,国民党军队开始发动对上坊境革命根据地的进攻;更远处的海面上,敌人一艘炮艇自南向北快速驶来,轰隆隆的响声压过了海浪的喧哗。陆上和海面突然出现的情况,揪扯着全船每一个人的心,也揪扯着守候在岸上久久不愿离去的送行人。 毕竟,这是泊潮的子弟兵第一次集体远征,在敌人的炮口下,在虎视眈眈的黑暗中。幸好,敌人的炮艇从渔船的旁边驶过时,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怀疑。敌人做梦也没想到,正是这艘船上的人,四个月内,先后三批次引领大军登陆海南岛,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赞歌。 建党百年看老区 美丽渔村的幸福生活 弹指挥间,百年岁月,美丽渔村,红色追忆,春天的阳光里,我们走进了这个有着革命光荣传统的海边渔村。 蓝蓝的天空,白云朵朵,碧波荡漾的泊潮湾,舟楫往来,船帆点点,渔村独有的画面让人心旷神怡。坐上小船,清澈的海水扑面而来,船娘灵巧地摇着船橹,悠悠晃晃。来到水的中央,是一排小巧的渔排,渔排里,有一口一口的渔池,渔池里,刚从深海里打回的各种海鱼活蹦乱跳,不时溅起晶莹的水花。陪同采访的泊潮村负责人告诉我们,近年来,泊潮村党支部带领大家成立水产合作社,建起渔排,收购村民从深海里打回的各种鲜鱼,然后统一组织销售,这些在海南非常有口碑的光村小海鱼被统一销售到海口、三亚等地,给渔民带来可观的收入。目前,全村修建的渔排有近10个,年销售量有几千吨,光是这些渔排,就能给泊潮村的夫妻船、兄弟船就近带来收入,村民靠着大海里的劳作,供养孩子上学,盖起舒适漂亮的小洋楼,幸福生活海上来。 同时,村委会还鼓励村民造大船,闯深海,发展远洋捕捞,目前,全村大吨位的渔船有20多艘,每艘船的年收入都在40万以上。富裕起来的村民开始反哺村庄,2007年,泊潮村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开始自发创建文明生态村,成为儋州最早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村庄之一。“为了建文明生态村,村民一次就迁走了许多祖坟。”陪同采访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为了支持生态文明村建设,许多老党员干部带头迁坟。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年纪高达91岁的林帝眷老人,早就搬到那大居住,但听说要建设文明生态村,虽然行动不便,也都赶忙回到村里带头迁坟。村民还与外出的干部一起,还集资50多万元,修建环村水泥路,文化室、运动场、办公楼、停车场和戏台等。 “泊潮这些年发生了很大变化,惠民政策一年比一年多,无论从衣食住行哪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在过去,我们的住房破旧,一遇台风天,都要搬到别的地方, 现在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住房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小别墅,住得舒适又安全。”在村里采访,老人们说的最多是这样的话。 在大学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林琼玲,是土生土长的泊潮人,2013年大学毕业后,她看准家乡丰富的旅游资源,回到家乡开起了第一家渔家乐——儋州泊爱渔家。渔家乐开张后,生意一直红火,每到周末,从海口等地的游客都会驱车到这里吃海鲜,赶小海、看落日,安静的泊潮湾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经过几年的打拼,目前,她经营的项目研究扩展到:红色旅游(革命文化、党建)、蓝色旅游(赶海捕鱼 垂钓)、绿色旅游(红树林观光研学 水果采摘)、团建活动、篝火晚会、餐饮、露营、销售农产品。 “家乡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好多地方未被挖掘,这里有适合赶海的滩涂、美味的沙虫、优良的港口、红树林湿地公园,泊潮非常适合开展休闲渔业旅游,现在,我会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季节不同潮汐推出不同的活动,每次活动,游客都是爆满的。”林琼玲说。 夕阳西下,落日洒在泊潮湾里,整个海湾都是金色的,坐在岸边,看眼前的美景,听林琼玲金色的梦想,一湾的海水,一湾金灿灿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