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建议

发表时间:2023-06-21 16:50

提案人(单位)中国民主促进会儋州市委员会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长期以来由于父母疏于监护、监护不力、监护不当或无力监护导致未成年人失学缀学、流浪乞讨甚至遭受侵害的事件屡有发生,引起强烈反响和社会关注。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影响着社会的和谐进步。因此逐步构建“家庭监护为基础、社会监督为保障、国家监护为补充”的未成年人社会监护体系势在必行。我市未成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在儋洋一体化推进过程中,随着项目进驻和征地拆迁等工作推进,失地农民和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凸显。为了构建和谐儋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思想,要针对未成年人不同类型,不同的家庭背景,对我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建议实施如下的干预监护措施及方法:

一、夯实已有的站内救助服务救助管理站为未成年人提供生存、受保护、参与和发展权等全方位的服务和援助

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安排文化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人员充实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升工作水平,强化工作成果,规范工作程序,丰富日常管理教育内容。要为未成年人设立图书室、心理资讯室、多媒体教育室等,运用综合性手段对困境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干预,改善心理状况,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困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特殊教育。针对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可以开展读书、音乐、美术、体育等特长教育专项,让他们在正规学习之余,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感受社会关爱。再开展康复训练。筹建多功能康复室购置合适的康复器材,聘请专业的康复师做指导,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智障及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尊重个性发展。未成年人的成长性需要,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蜕变、转折、转型或转换期,要更多理解、尊重和支持他们。

二、开展全方位的排查工作

按照“事实上无人抚养的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的未成年人”“缺乏有效关爱的留守流动未成年人”“因家庭贫困难以顺利成长的未成年人”“自身遭遇重病重残等特殊困难的未成年人”五类进行分类统计,建立困境未成年人台帐;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形式开展政策宣传,增强社会公众对侵害未成年人权益事件的报告意识,建立发现奖励机制,将发现的困境未成年人,针对不同类别,确干预方式,分流各部门进行办理,实施救助、教育、司法、医疗、精神等方面的保护。

三、加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明确未保机构的职责。完善制度条例、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司法工作体系

在司法保护工作中,在未成年人司法程序中提供专业服务,公、检、法、司等各部门建立未成年人司法工作体系,形成全方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更好助力未成年人回归和适应社会。加强政府保护工作。让未成年人享受到社会福利政策,完成对未成年人最基本的保护,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提供人性化的救助保护。政府部门要与社会团体合作,帮扶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提供安全、温馨、快乐的生活环境并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红十字会设立专项捐赠和资助,为特别贫困的留守儿童减免生活托管费用。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教育等基服务,并将无人监护的困境留守儿童妥善安置。构建网络安全环境。在社会保护和网络保护工作中,及早发现、科学评估、社会预警、净化环境、资源联动等作用,通过健康网络的开展,构建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网络安全环境。

四、构建保护机制和体系,成立救助平台

“监测、预防、报告、转介、处置”五位一体的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机制。构建保护体系。要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出发,构建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新体系。对落实未成年人保护作出具体的制度保障。成立救助平台。在社区设立爱心捐赠点,公布捐赠服务热线、流浪救助保护热线、市长热线等方式,受理响应各方报告。搭建集“语音接听、政策宣传、热线互动、接待受理、监督回访”五位一体的救助公共服务平台,24小时受理群众诉求、畅通求助渠道。

五、注重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公交车、电台、微信、微博等方式向社会公示未保热线,在人流密集场所设立救助宣传牌,向广大市民宣传救助管理政策,让每一位市民更好地履行向救助对象告知、救助的义务,使需要救助的人群能够及时获得信息,得到救助,人人监督、人人参与、互相协同的良好氛围。注重宣传工作通过家长会、微信群、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权利。

六、建立家校和社会的联动机制,开展多元化活动,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家庭保护工作中,开展家长教育指导,改善家庭关系;开展家事调解及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建立家长网络学校进行互动与交流等,促进家庭保护能力的提升。加强培训力度。在社区、幼儿园、学校开展儿童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印发指导手册,在学校免费发放,提高儿童预防暴力伤害,自救能力有效避免意外伤害事件。开展法律、心理咨询等服务。重视家庭监护能力的提升,开办家长教育学校,分网络学习与实地学习。开展多元化活动。在学校保护工作中,开展学生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教育等,开展对困境学生的关爱服务,开展反校园欺凌、预防性侵等预防及干预类的主题课程,建立家校合作机制等,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