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大基督教堂早期照片(图片来自美国教会文献)
冶基善是基督教最早到海南的传教者。冶基善本来任美驻粤海军某舰长职,他于光绪七年(1881年)来游海南,一到海南便被这个热带风光的海岛迷住了,遂辞职留居,委身传教于海口,后至那大。 儋县那大基督教堂会(亦称那大差会),系海南基督教会分支机构。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创建。起初,由冶基善在那大市北门建起一座二进的平房,前进屋为教堂,后进屋做为医务室,冶基善主持传教兼管医务,接着纪路文也到那大协助传教。光绪十三年美国长老会又派传教士王约翰接替冶基善主持传教活动,吴赖安为医生,徐君礼为传教士。后来,相继派林保罗、李惠霖、石鼎业、叶兴利、梁德化等到那大传教。光绪二十年那大教会建起楼房2间,1间为神职人员住宿,1间供办医院使用,有的房产作为兴办那大中西学堂的校舍,中西学堂负责人由王约翰牧师兼任。另建立教堂1间供信徒活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据那大教会统计,有教徒100多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教徒增至200多人。之后那大热心教友邓维庆、叶妚英将自家园地奉献给教会建大礼拜堂,由林保罗设计的礼拜堂于1909年动工,1914年竣工,建筑面积约400多平方米,并相继建起一批牧师楼,与当时的那大第一楼“侍郎楼”构成了那大第一批楼群。宣统二年(1910年)从香港基督教会派华籍牧师万鼎新(东莞县人)到那大教会协助主持传教活动,1922年因病返港。民国元年(1912年)那大中西学堂改为灵光学校,王约翰因病返回美国治疗,由林保罗接替王在那大教会的传教任务,兼灵光学校校长职务。民国2年美国长老会又增派王道琼(王约翰、赖马太之子,在琼出生,后回美国读书)、孟言嘉传教士到那大教会。解放前,教会除传教外,还兼办学和办医。王约翰夫人赖马太曾办妇女识字班;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之后办中西中学堂(不久迁往府城并入华美中学)、灵光学校(在中西中学堂原址)、女子佶安宁学校(后并入灵光学校)。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办那大福音医院,最早在儋县引进西医,其中影响最大的内、外科手术。
那大教会学校的学生在做操(Nodoa school-boys in drill)(图片来自美国教会文献)
民国16年“美国长老会那大差会”改为“中华基督教会那大教堂会”。民国23年又将“中华基督教会那大教堂会”改为“中华基督教海南大会儋临区会”,下辖加来、南江两个教堂会,以及南丰、和舍、和庆、王五、西峰、金江等6个分堂会。民国28年,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入那大,王道琼等传教士离开那大到海口,那大教堂传教活动停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海南大会再派传教士王道琼到那大教会主持活动(仍兼任海南大会的职务)。历任外籍牧师有冶基善、纪路文、林保罗、王约翰、李惠霖、石鼎业、王道琼、叶兴利、梁德化;华籍牧师有万鼎新、李英华。
那大教会学校的中国籍老师们(Teachers and elder scholars, Nodoa school, Hainan)(图片来自美国教会文献)
琼州福音大会的外国传教士(图片来自美国教会文献)
1927年至1940年中华基督教儋临区会牧师李英华,长老叶亚荣、符世经、邓冠英、钟岳灵、余学海、谢沛霖、吴博、李英伟。
1941年至1950年中华基督教儋临区会牧师李英华,长老叶振声、余学海、吴汉生。
儋临区会管理驻外机构有临高的南江、加来、和舍分堂会,澄迈的金江、西峰分堂会和儋县的南丰、和庆、王五分堂会。
解放初期,那大基督教会神职人员有牧师李英华(1950—1951年),代牧师余冠球(1951—1963年),长老余学海、吴汉生、叶振声。
1951年初,牧师李英华辞职,后因病逝世。1951年8月,由余冠球负责那大基督教会传教工作。1954年,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因那大大教堂被政府征用,1958年另盖一间小礼拜堂。1960年,儋县成立那大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963年6月后教会停止活动。
1980年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教堂活动。1986年春,儋县委把大教堂所有权和使用权归还教会。至1990年,儋州市基督教会扩展到“一堂三点”(即那大教堂管理委员会,铺仔、王五、东成乡福安村聚会点),教徒与慕道者共2250人,其中正式教徒300余人,慕道者1900余人。至2012年,儋州市基督教会扩展到“一堂七点”(即那大教堂管理委员会,铺仔、王五、福安、西庆、和庆、丰富、那联聚会点),信徒及慕道友人数逾5000人。2013年,经过各堂点管理委员会换届后,儋州市基督教会确立为“四堂四点”(即那大堂、丰富堂、福安堂、和庆堂、铺仔聚会点、王五聚会点、西庆聚会点、那联聚会点)。
现在的那大基督教堂